中国梦与个人梦:西部寻梦
人这一辈子,总是经历太多的酸甜苦辣,面对生活的挑战,总也能够带着梦想远行,在我的记忆中,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从来没有忘记前行的人。2016年7月,我告别父母,积极响应团中央“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毅然踏上了西行的列车,成为一名光荣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新疆。
我知道,遥远的边疆将是自己迈出校门之后的第一个落脚点了。
没有人告诉我西部到底有什么,只是在我临行前,朋友告诉我,新疆很苦,尤其是边疆地区,当地的牧民依旧用牛粪擦碗,而且几个人一起用一个碗轮流着喝酒。多少年来,边疆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还有八月飞雪了。突如其来的解释,让我心有余悸。但是,还是那句话,我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自己的西部寻梦之旅。
列车沿着亚欧大陆桥一路西行,虽不是穿雪山,过草地,但是56个小时的奔波,对于这个从来没有出过山东的我来说,心里总感觉沉甸甸的。时光如白驹过隙,两年多的志愿服务在不知不觉中匆匆而逝,对西部、对新疆还没有认识清楚,理解透彻,自己的志愿服务就划上了一个句号。两年的志愿服务,700多个日日夜夜,让我感受到祖国边疆的幅员辽阔,景色迤逦,同时也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边疆人的伟大。是的,戈壁荒滩之中,孤烟依旧袅袅;大漠沙海边缘,生命依旧倔强。如果说来新疆之前,对新疆的认识还十分模糊的话,那么两年的西部生活让我足足认识了新疆,品味了新疆,她让我感受到辽阔的西部边陲孕育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仔细地回味着志愿服务的酸甜苦辣,心中总是感慨万千。
艰苦,考验着每一位志愿者
来新疆,到兵团,我认识的第一个志愿者就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金奖获得者,前其服务农十师,后期服务于兵团团委的大学生志愿者李远。李远是老志愿者,也是我们志愿者的榜样。他省吃俭用,用微薄的补助艰难的支撑着西部志愿者之家这个公益网站,每天除了白菜就再也没有新鲜的蔬菜了。然而,艰苦的环境没有动摇山东汉子服务西部的决心。我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工作之余,就是陪李远一起呆在办公室里整理者志愿者的有关文件,统计着志愿者们的相关信息。每天工作到凌晨1点,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司空见惯。生活条件艰苦,环境恶劣,是基层志愿者在新疆的共同体验,也是我的真实感受。在新疆的偏远县城,生活着许多志愿者,他们忙忙碌碌,条件艰苦,却也充实。走进他们的宿舍,你就会发现,许多的住宿条件差的可怜,冷风吹动,寒气逼人。夏天,青蛙还时不时地在宿舍里蹦来蹦去。我们经常为新疆的贫困团场捐款,我虽然没有到过南疆,但是,听人们说,与灾区差不多。几个人住一个土炕,没有被子,没有像样的吃饭的用具,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我们的许多志愿者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中艰难的生活着,磨练着自己的性格,度过着自己的青春,服务着当地人民。【中国梦专栏】
江山美如画
然而,生活条件的艰苦,却始终掩饰不住边疆的美丽与神奇。边疆总是美丽的,位于祖国大西北的新疆更是如此。伊犁、喀纳斯,所有耳熟能详的地方,吸引着每一位热情的游客。知道吐鲁番,是缘于远近闻名的葡萄沟。十里长廊,绿荫如盖,从踏进葡萄沟的那一刻起,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名副其实。漫步于葡萄沟十里绿色长廊,欣赏着情歌王子王洛宾的优美旋律,时不时被这种大自然的安详、静谧所感染。白桦林郁郁葱葱,北国诗情尽收眼底,如此高节奏的今天,能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安静的生活,却也是一种享受。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历尽千辛万苦,终过“八百里火焰山”的故事至今家喻户晓。虽历尽千年,饱经沧桑,古朴而又神奇的火焰山依然安详的躺在吐鲁番盆地,至今吸引着无数游人的目光。又有多少游者,踏遍千山万水,翻雪山、过草地,穿戈壁、越大漠,不远万里,来到神话中的火焰山一饱眼福,亲身去体验一下想当年唐僧师徒智取牛魔王,勇闯火焰山的英雄壮举。
历史总是不停的在发展,社会也在不断的在进步,当我们享受到现代科技的成果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忘记,在吐鲁番,还有一个与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的坎儿井。如果说十里葡萄沟、八百里火焰山是大自然给我们恩赐的话,那么举世瞩目的坎儿井则是勤劳、智慧的吐鲁番人民寻找水源、抗争自然的真实写照。清澈的流水顺着水渠缓缓地流淌,无私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边疆人。古老的“挖渠”工具依然陈列在“坎儿井博物馆”,醒目地告诉世人:我们的祖先就是凭着这样简陋的工具创造了世界奇迹。
有山,有水,就多了一些灵性,如果再加上一位令后人敬慕的英雄的话,那么这个地方也就再完美不为过了,额敏和卓的出现谱写了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新篇章。傲视群雄的苏公塔依然壮观,成为穆斯林朝拜的胜地,也给吐鲁番增加了历史涵养。如今的苏公塔,同葡萄一样,早已成为了吐鲁番的名片。走进吐鲁番,目睹着现代经济的崛起,感受着浓厚的文化底蕴的熏陶,我这个异乡人越来越佩服吐鲁番了。
感动,无处不在
参加志愿服务,尤其是在远离故土的新疆从事志愿服务,对我们这些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来说,确确实实能够“长知识、增才干”,就我的理解而言,最大的“知识”对祖国国情的了解,最大的“才干”是拉近了同西部人民的距离,培养起了深厚的感情。【中国梦专栏】
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竞争主体多元化的嬗变,造成了我们的周围总是缺少感动。但是,当我们走进新疆,真切的感受新疆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我们所期待的感动,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来到新疆后,我被分配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事志愿服务。记得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是什么让兵团人无怨无悔,靠的就是这深深的大漠情”。是的,兵团对我,尤其是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陌生的。兵团人对大漠的感情,对祖国的忠诚是无与伦比的。50年前,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下,10万大军集体转业,它们在“路到边、沙到边、水到边”的戈壁荒滩上安了家,成为一支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生力军。60年代后期,一大批知识分子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放弃内地优越的生活环境,来到环境极为恶劣的新疆,加入到兵团的行列中来,成为了兵团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值得感动的是,齐鲁女兵,上海女兵、湘女以及上海女兵也不顾艰难险阻,毅然来到新疆,来到兵团,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并且养育了一代一代兵团人。远离故土,来到兵团,也算是半个兵团人了,感受着中国的特殊生活,体验着兵团人的特殊感情,时刻为“推不垮的军垦魂,攻不破的边防线,隔不断国土情、难不到的兵团人”所感动。如今在兵团精神的鼓舞下,新一代兵团人正和老军垦一起,继续着屯垦戍边的伟大的历史使命,在边疆的开发建设中发挥着建设大军的作用,在边疆的稳定中发挥着中流砥柱和铜墙铁壁的作用。
兵团人让人感动,我们的边防哨兵亦如此。2016年8月,我来到位于博乐辖区的阿拉山口边防连,参观号称“风口第一哨”的边防哨所。沿着戈壁沙丘一路西行,在距阿拉山口大约20分钟的路程,就是著名的“风口第一哨”。漫步于“风口第一哨”,看着邻国哈萨克斯坦,真的想记录下什么东西,唯一遗憾的是,我没有带相机,这样的场合,也许不适合用相机来拍摄,“祖国在心中”。似乎更确切些。回顾起哨所的历史,我们的边防战士更了解,“三峰骆驼一口锅,顶风冒雪住地窝”,简简单单,朴朴实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哨所战士的奋斗史。这就是我们的哨兵们生活过的地方,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一批一批,陪伴着风雪,就这样坚持下来了,也这样走过来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的战士也在变化,该走的走了,该来的来了,唯一不变的是保家卫国的精神,是坚决维护祖国每一寸土地的决心,而这一切的一切缘于对祖国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在风口第一哨,两幅大大的、用沙拼成的中国地图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而“祖国在心中”那几个大字更是显得苍劲有力。此时此刻“祖国在心中”已不仅仅是几个字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人民子弟兵对祖国深厚的感情抒发。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侃侃而谈。有的只是哨兵们默默无闻的付出,青春、热血早已融在深深的爱国主义浓情中了。
在祖国的西北端,有这么一位老人。关于老人的故事,我只是听说而已,没有亲见,但却是最真实的。这位老人生活在中哈边境附近,对面就是邻国哈萨克斯坦。每天早上,他都看到对面升起国旗,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就想,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自己有义务在这样的环境中升起自己国家的五星红旗。于是,老人就步行几百公里到集市上买国旗。但是很不幸的是自己没有买到。实在没办法,老人就买了一块红布,让自己的老伴一针一线的缝制自己的国旗。经过努力,国旗终于缝制成了。就这样,老人和自己的老伴升国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一坚持,就是几十年。故事很简单,却很感动。毕竟,如此艰苦条件之下,这位老人还深深地热爱着我们的祖国并且将这种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中国梦专栏】
来新疆,我不后悔
还记得刚刚踏进新疆时,我们几个志愿者一起在乌鲁木齐市妖魔山(雅玛里克山)上游玩,碰到了几位年逾花甲的老人。通过交谈得知,他们都是几十年前北京的支边青年。当年的小伙子、大姑娘,经过岁月的洗礼,经过边疆的磨练,现如今都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退休后,他们并没有选择首都北京,而是继续着自己的西部生活,在他们的心中,几十年的边疆生活早已经和新疆建立起来了深厚的感情,叶落归根之处也就是自己奋斗过的新疆了。当得知我们是从内地来疆的志愿者时,老人对我们说,“其实新疆挺好的,尤其是你们年轻人,会很快适应这里的生活的,到时候就留在新疆工作吧。”
志愿者远离故土,只身边疆,同边疆人一道,为新疆的发展在努力,在服务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工作,虽不是惊天动地,却也催人泪下。一位基层志愿者在自己的服务岗位上收到的最重要的礼物是得到了其他志愿者们的看望,就这份看似平常的礼物,让她感动的泪水涟涟。我虽然没在场,也没有机会去体验当时的一情一景,可是即使这些也足够让我鼻子发酸。远离家乡,离开父母,一位女孩,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女孩,独自去体验离家的孤独,面对着人迹罕至的戈壁滩,遥望着一望无际的荒漠,也许没有什么比这心情更复杂的了。但是,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在新疆工作,我不后悔!”
是的,对于刚刚踏进新疆的我们来说,留在遥远的新疆心里确实没有底,毕竟,离家太远了。站在远处看新疆我们感到陌生,但是当我们融入新疆这片土地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亲切。两年的志愿服务期满后,随着对新疆的深入了解,我们感觉越来越离不开这片土地了。
我们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选择了扎根西部。我和王猛都顺利通过公务员考试,分别留在了兵团组织部和兵团检察院,而孙争东和赵刚则考取了遥远的和田地区国税系统公务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赵刚的女朋友也为爱走天涯,不远万里,从山东来到和田,祁连山见证着他们“为了爱我愿意”的爱情誓言。
曾经的客人,如今都变成了主人。和内地的朋友聊天,自己总是盛情相邀,极力邀请他们到新疆做客,每每此时,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达坂城的姑娘,大漠、胡杨、戈壁、草原,尤其是金墉笔下充满着神奇色彩的天山,我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我知道,朋友对新疆也越来越向往了。我也知道,自己是以主人的身份介绍新疆,宣传新疆了。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饮下离别之酒,心里多少有些酸楚。可是,当我告别青岛啤酒,畅饮乌苏啤酒的时候,陪我共饮、邀我赏月的依旧是一大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是的,不论走到哪,朋友的关心依旧,亲人的问候依旧。
人的成熟,总有个过程。记得有一句话说得好:人的经历是一把雕刻刀,而非常的经历是一把非常的雕刻刀,它能使人加速成长……“人走多远,心就有多大,”这是朋友在我临行前对我说的一句话。我知道,志愿服务的日日夜夜,一个人在外漂泊的酸甜苦辣,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真真切切的去体会的。只有远离家乡,一个人在外拼打的人,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个味。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到新疆,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扎根新疆。
人的一生总是在漂泊,但是无论走到哪,总有一个落脚点。两年多的西部生活,早已经习惯了羊肉串,习惯了抓饭,更习惯了新疆人的热情与豪爽。我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多,我已经爱上了这片土地,毕竟,广阔的西部等待着众多有志青年的开发,将来的新疆,必将成为广大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贫穷与希望并存,热情与美丽同在。西出阳关路,梦归西域情,我坚信西部所发生的一切感人的故事都会感动着每一个人。毕竟,在祖国的最西部,有一群可爱的人,他们都在为一个共同的梦想而奋斗。【中国梦专栏】
上一篇:我的中国梦的开始和实现
下一篇:关于中国梦的切身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