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以载梦-“我的中国梦”获奖征文
我的父亲是一位典型的北方农民。
他六十余载的坎坷经历印证了一代国人的奋斗历程;花甲之年的天真梦想表达了一方百姓的朴实诉求;勤耕不辍的劳动习惯代表了中国农民的优秀品质。
他只有高小文化,却把三个孩子全部培养成了大学生;他没有受过技能培训,却成为名闻乡里的蔬菜种植专家;他已年届花甲,却仍然青春不老,志在千里。
回望他殷实的人生,是四辆车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助推和辉煌了他的追梦历程。
一九四六年冬季,我的父亲出生在豫北黄河之滨的一个普通农家。当时,由于连年战乱,连吃饭穿衣这些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成了包括我家在内许多乡亲的头等难题。父亲作为家中的长子,即使在那种特别困难的境况下出生仍然受到了热烈欢迎。爷爷号召一家老老少少几口人节省下最有营养的食物喂养我的父亲。
父亲在饥饿、贫困和寂寞中慢慢长大成人。爷爷把他送进了学堂,可还没念到高小毕业,就辍学在家当起了干活的苦力。事情缘于爷爷的身体。那时,爷爷曾是家中的棒劳力,由于一次意外事故,腿部严重受伤,脚跟留下终身残疾,医生告诉他不能再干重活。这个忠告无疑于雪上加霜,因为原本艰难的一家八口人,有五个还是小孩,曾祖母和奶奶都是三寸金莲。父亲自那时起再也无心上学,他终于在一次全家人刮净大锅里的菜团饭时,坚定地向爷爷恳求:“让我在家替您干活吧,我能行的。”爷爷可是村中有名的说书先生,他识文断字,吹拉弹唱样样能行,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把父亲培养成有学问的读书人,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然而,当他听到父亲执意辍学的哀告时,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怒目而泣,心如滔海。
独轮车养活一个家
不久,全家人渐渐沦落到饔飧不济的地步,父亲终于说服了倔强的爷爷,从他手中接过憨实笨重的独轮车,开始了漫长的务农生涯。其实那年,父亲才刚刚十三岁,可他却毅然挑起了一个八口之家的生活重担。
他白天和村里的其他整壮劳力一样,按时拔节地到地里干活,以便在庄稼收获的时候为家人分得粮食。一到晚上,他就用独轮车加班为村里的饲养员去推牛马吃的各种料草,每次都是干到深夜才归,报酬是一块半斤多重的豆饼。但这对于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荒,又逢上不幸人祸的家人来说,已经是一家人无上的奢望和可口的美味了。【中国梦专栏】
父亲不满足于这些传统的农活,他开始到邻村投师学习藤条的编织手艺。心灵手巧的他几个月下来,就可以自我设计、自我独立完工了。学艺归来的他开始编织箩筐、粪篓,后来扩展到地把、扫帚、苇席等。随着编织技艺的不断成熟,他的速度也在提高,从每天几件到每天十几件、二十几件。他的手工艺品因为结实、美观,销量也在不断增加,每逢三里五乡的集市上,他满满的一独轮车编织品总是最先被抢购一空。父亲因此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我家的日子逐渐有了好转。
后来,父亲又学会了木工手艺。我如今还依稀记得父亲拜师学艺的情景:他把当时闻名乡里的赵师爷非常隆重地请到我家堂屋,让老人家端坐于太师椅上,在他面前点上一柱香火,父亲顶礼膜拜,连连叩首。赵师爷是一个很有威严也很有本事的行家里手,别人看似一无是处的下脚料,在他的手中硬是可以派上恰当的用场,或者可以割磨出一件精致的手工艺品。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在赵师爷的精心调教下,父亲学到了他老人家的拿手好戏。只要父亲的独轮车往集市上一放,他们师徒的杰作很快就会被抢购一空。每次赶集回来,父亲总是会给赵师爷捎点好吃的,以表达敬意。赵师爷一直住到我上小学,才执意回老家,回家没有半年就无疾而终,父亲伤心地几天没吃没喝,他从外地买来上等的木料,亲手为赵师爷赶制了一口精品棺木,并和赵师爷的儿孙一起,为他老人家送终归天。从此,父亲接替赵师爷,用独轮车满载着各种工具行走在四邻八乡,日复一日地为乡亲们用心做着一件又一件的新式家具和各种木制农具。
父亲的活计虽然在变,但他手推独轮车的习惯多年没有改变。他一推就是十几年,不仅推出了一身的好手艺,也把一个积贫积弱的家庭推出了艰难的困境。
自行车圆了大学梦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也吹进了我父亲的心窝。他当时已经和我叔叔分开家过日子。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我们哥仨多读书识字,把我们都培养成才。因为我的母亲没有进过一天校门,尝尽了不识字的苦头,父亲又是高小未毕业,文化根底不深,常常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还有现实生活的客观需要,使他越来越感到知识和见识的重要,他横下一条心,自己再苦再累,也要不惜一切代价让三个孩子出人头地,有点出息。可是供应三个孩子上学需要一笔很大的开支呀!
父亲作为一个颇具开拓精神的农民,在我们村中第一个买回了一辆“永久”自行车,代替独轮车,作为他在更大范围内经商挣钱的交通工具。他特别爱惜那辆“永久”牌自行车,那可是父亲卖了整整二十袋子粮食换回来的心爱之物啊。他每天都会象个人洗脸一样,擦拭它的每个部位,以致于到了九十二年代,车带换了无数条之后,他的车大梁和车架子还是油光可鉴。【中国梦专栏】
有了自行车,就等于又长了一双快腿。他每年把责任田里的大部分活干完之后,就到河北的石家庄去贩买辣椒,到魏县去贩买大葱,到山东的济宁、菏泽等地去贩买各种干菜和日常生活用品。父亲说,从七八年到九三年,他用自行车驮过的东西超过了五十吨,他骑车走过的路程达到了绕地球七周。这真实一个壮举!
父亲的生意赚多赔少,随行就市的销售策略让他结识了一大批回头客之外,也着实赚了不少的钞票。他风里来,雨里去挣的钱几乎都用到了我们哥仨的上学上。我们上小学和初中尚好一些,因为是在家吃住,相对花销不算太大,但是自从上了高中之后,每年没有上万元的开支是不行的。父亲是未雨绸缪,早有准备,即使是在我们兄弟三人同时拿到两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和一张高中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父亲也是从容地从他多年的积蓄中,拿出一部分,如数缴清了我们的所有学杂费,从没迟疑过。
多年的挣扎和奋斗之后,他终于用自己的血汗钱把我们送进了大学,他是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大学梦想,延续着个人的血脉和意志。
三马车成就专业户
随着我们哥仨相继进入大学,父亲年龄的增加,父亲决定完成他的第三次车辆更换。其实,促使他购买机动三马车的真正动因是随着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加快,父亲准备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土地优势发展现代蔬菜种植业。父亲说得到,做得到。可他手头的现金不够买一辆三马车的钱,怎么办?他二话没说,找到木料贩子,把宅基地上一大片成材的杨树刨下卖掉换成了现金,花了六千元钱买回了一辆南京产的“金蛙”牌三马车。
父亲有了三马车真是如虎添翼,他首先驱车前往蔬菜种植经验已经比较成熟的山东等地参观学习,并买回了部分良种在家中试种,然后在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适当扩种。现在想来,其实,父亲当时是开创了我们家乡农村庭园经济的一条先河。他率先把房前屋后的碎砖烂瓦清理干净,用三马车拉到道路泥泞的地方添坑垫路;再从责任田里拉来部分好土,进行深翻,大量施肥,进行土壤改良。几年下来,原本长年闲置的废弃土地被他修整得殷实平整,利用得恰到好处,通过建造温室大棚,实现了新鲜蔬菜的反季节生产和销售,很快就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新鲜蔬菜生产出来以后,父亲每天都是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把头天捆扎完好的蔬菜,装上三马车,拉到二十里外的县城去卖。基本上每次都是满载而去,高兴而归。父亲尝到了在我们当地第一家生产反季节蔬菜的甜头,但富而思进的他更懂得饮水思源。他不忘乡亲,不仅从思想上积极鼓励他们,还从技术上、资金上予以扶持。因为他坚信,只有大规模的连片种植,才能吸引外地客商前来采购蔬菜,变送货上门为就地销售,从而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中国梦专栏】
在父亲的示范带动下,本村的种植规模在不断扩大,为了进一步打开外地市场,从九六年至今的十多年间,我村的机动车从无到有,从最初的一辆增加到现在的近百辆,基本上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链条体系。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呀。
父亲的勇气和灵气,让他在我们家乡率先走上了专业化的蔬菜生产道路,实现了成为蔬菜生产专业户的创业梦想。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使他逐渐掌握了一整套先进实用的蔬菜种植技术,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一位土专家。
电动车领跑新农村
如今,面对市场经济的汹涌浪潮、农业信息化革命的严峻现实和近两年蔬菜生产增产不增收的发展困境,父亲已经不再单单满足于靠技术提高单产,或者靠个人盲目闯市场,他又有了一个崭新的梦想:这就是如何实现反季节蔬菜的集约化生产和销售。
在这一梦想的驱使下,父亲丢下三马车,买了一辆轻便的电动车,每天骑上它游走在三里五乡的蔬菜种植大户之间,倾听他们的声音,揣摩他们的想法,与他们交流,同他们商讨,试图尽快建立起一个行业协会性质的民间组织——蔬菜种植专业户自己的家,以便准确把脉市场,灵活应对危机,合理安排生产,实现多赢销售。
他在为梦想而奔波。他坚持学习文化,他学会了上网查阅信息,他开始了弹性创业。
他的电动车一路行走,带走的是疲惫,留下的是经验;挥撒的是汗水,升华的是理念;碾出的是车痕,掀起的是波澜。
他是新农村建设的普通一员,但他又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是在用生命演绎着一曲激情创造的壮歌,他又是在用思想拂拭着渴盼富足体面的心灵。
衷心祝愿父亲及他的事业:集约化生产不再遥远,美好的梦想早日实现。【中国梦专栏】
上一篇:大学,应是人生一处风景
下一篇:叔侄两代与三个人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