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梦想有多少被妥协掉了?
“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一个人能够在20年痛苦的牢狱生活里,不放弃对自由的向往,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力量?这也正是美国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所以激荡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银行家安迪成功地夺回自由的那一刻,我们的情绪也被调动了起来: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拒绝命运的安排,塑造自己钟意的人生?
抢回自己的真爱
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数九寒天,一座城市被围,情况危急,假如明天下午之间仍得不到援兵,城市就将完全失陷。守将决定派一名士兵去河对岸的另一座城市求援。
这名士兵马不停蹄地赶到河边的渡口,但却看不到一只船。平时,渡口总会有几只木船摆渡,但是由于兵荒马乱,船夫全都逃难去了。士兵心忧如焚。他的头发都快愁白了,假如过不了河,不仅自己会成为俘虏,就连城市也会落在敌人手里。
太阳落山,夜幕降临。黑暗和寒冷,更是加剧了他的恐惧与绝望。这是一生当中最难熬的一夜,他觉得自己今天真是四面楚歌、走投无路了。更糟的是,起了北风,到了半夜,又下起了鹅毛大雪。他瑟缩成一团,紧紧抱着战马,借战马的体温取暖。他甚至连报怨自己命苦的力气都没有了,只有一个声音在他心里重复着:活下来!他暗暗祈求:上天啊,求你再让我活一分钟,求你让我再活一分钟!当他气息奄奄的时候,东方渐渐露出了鱼肚白。
他牵着马儿走到河边,惊奇地发现,那条阻挡他前进的大河上面,已经结了一层冰壳。他试着在河面上走了几步,发现冰冻得非常结实,他完全可以从上面走过去。他欣喜若狂,就牵着马从上面轻松地走过了河面。城市就这样得救了,得救于他的忍耐和等待。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得失之间,只有一线之隔,坚持一下,也许就是完全不同的结局。在成败之间,竖立着的往往只是一层迷雾,许多时候,我们败给的不是对手,而是绝望和放弃。在许多艰难的时刻,能够从容度过的往往出在精神上和意志上不放弃的人,他们在身体和智能上也比较容易有较好的表现。
在影视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抢婚”的镜头,或男或女,在心爱的人即将对另一个人说“I do”时,大声说“NO”,然后把心爱的人从最后关头拉走,扔下目瞪口呆的一群人,也同时挽救了彼此的真爱。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却几乎没有发生的可能,这倒并不是没有那样的情境,而是少有敢于那样做的人,或者说少有那样为了不放弃追求而勇于放弃其他的人。
二流学校也“一流”
经常会接到一些来信,抱怨在二流或三流的大学里读书,抱怨自己的专业不好。我能够理解这种失落的情绪,但却并不欣赏这种态度。事实上,即便在被抱怨的学校或专业中,也仍然有人学得有滋有味,也仍然有人能够脱颖而出,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很多一流人物恰恰就出自二、三流甚至是不入流的学校,问题的关键是他们的态度:不妄自菲薄,不蹉跎岁月。
更何况,复杂一些的环境对人的锻炼可能会更大一些,如果在这种环境中都能拚出来的话,以后便很少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倒你了。事实上,没有一个人能够有那么好的运气可以永远在温暖如春的环境中成长和生活,复杂的、恶劣的环境是迟早要碰上的,早点碰上,便有机会早点成熟,早点选择坚强。年轻的时候摔倒,总是有更多的机会可以重新来过。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是没有选择的,就像外面的天气和你所遇到的人。你可以选择城市,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学校或工作,但你却无法回避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坏天气,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你选择了生活,就必须接受它们。在这样的一些现实面前,唯一可以选择的,只有你的态度,而在不同的态度之下,往往会有不同的作为。
1921年夏天,富兰克林.罗斯福患了脊髓灰质炎,此后,尽管他努力锻炼,但却无法离开拐杖走路了。坐在轮椅里被人推着走,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常人很难接受的事实却并没有改变他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事业的追求。当有人问是否有什么事情让他心烦时,罗斯福笑着说,“如果你花上两年的时间躺在床上来努力扭动你的脚拇趾,此后,任何其他事情都会显得很容易!”就这样,罗斯福战胜了病魔,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引导处于惊慌之中的美国人民。在美国最困难的时刻,这位跛足总统以自己的坚毅和乐观告诉一个惊慌而跛行的民族如何阔步前进,他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历史。
千万要妥协于你的梦想
奇迹出自信仰,就像甘地所创造的非暴力奇迹。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一个身材瘦小的人,性情温柔,但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坚不摧的信念。当世界横遭暴力蹂躏之时,甘地建议人们走另一条道路,即非暴力主义。他宣传非暴力学说,终于发动了印度人民大众,奋起将英国驱赶出印度半岛。由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弹的爆炸声。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许多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有的时候,甚至甘地自己都感觉似乎前途暗淡,无路可走,但他却最终妥协于自己的梦想而不是冷酷的现实。就是在身后似乎已无人跟随的情况下,他依旧坦然地默念着泰戈尔的词句,“如果他们不响应你的召唤,你走下去吧,独自一人走下去吧。”
也正是在甘地精神的感召下,印度人渐渐醒来,并爆发出巨大的力量,使傲慢的大英帝国也不得不低下头颅。1947年2月一个凄凉的下午,尽管丘吉尔指责艾德礼政府在如此紧迫的时间内抛弃印度,屈服于“甘地最狂妄的要求”,但他的悲凉而无奈的演说却无法阻止太阳沉落西山,投票表决时,下议院以压倒多数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批准英国于1948年6月前结束在印度的统治。也正是因为甘地具有着超人的意志力和感召力,印度人由衷地说,甘地在哪里出现,哪里即成为印度的首都。
事实上,很多杰出人物都有着妥协于梦想却不妥协于现实的精神。1944年4月7日,德国总理施罗德降生时,奶奶在他的身边。为了让婴儿啼哭、呼吸,奶奶用力地向他的脸上吹气。这个世界带给小施罗德第一件东西便是一股扑面冷风。在以后的人生中,任何迎面来风都会像当年奶奶的呵气一样,使施罗德立刻动员起全身的精力。由于施罗德身材矮小,出身低微,很多人都不看好他,《明镜》周刊总编纳伦曾经骂部下说,报道施罗德纯粹是浪费。但施罗德却并不妥协于人们的认识,他坚定地说,“我想当总理,你们等着瞧吧!”在他看来,“如果人一生中只追求一件事的话,他就一定会成功。”最终“命运”向他妥协了,而纳伦则摆出了一副早有预料的样子说:“我早就说过,这个年轻人有帅才。”
类似施罗德的例子在国外并不少见。德国前总理科尔在17岁时就曾说过:“我有朝一日要当这个州的一把手!”他后来比这走的还远。韩国前总统金泳三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坚信,“搞政治的人如果没有当总统的野心,那就是平庸之辈。”他毫不隐讳地说:“我最适合当总统。”这在当时招致了很多人的嘲笑,有人甚至认为他精神不正常,但最终金泳三让所有人都闭上了嘴。
其实,不仅领袖人物,就是我们普通人也应该具有对自己和事业纯天然的自信,这样才能不管遇到怎样的难关,都能谈笑渡过。即便是危难,我们也会把它当作实现梦想的过程,变成一个接近梦想的机会。就像患病的人,如果相信眼前的药可以帮助摆脱病魔的控制,那么无论多苦的药他也会毫不在乎,但如果他对药和开药的人都毫无信心,则即便是甜甜的药,他也会觉得很“苦”。
在读书的时候,我曾经在不同场合听到很多同学的激情谈吐,几乎每个人都有一番远大的志向,其中不少人都有舍我其谁的气概,但遗憾的是,毕业没几年,这些激情就大多荡然无存了,很多人在几番遭遇挫折后都纷纷向现实“投诚”了。就像《肖申克的救赎》所说的:体制化是这样一种东西,一开始你排斥它,后来你习惯它,直到最后你离不开它。想想看,我们的身体已经有多大一部分被体制化了,我们的梦想有多少被妥协掉了?
妥协往往使我们的人生“收入”直线下降。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如果你满足于1/10,往往只能达到1/10。在未来的路上,千万要妥协你的梦想。”对获得成功别有作用的信仰看来是这样:正确的信仰能不断从内部给人以力量,在一天天的坚持之下,你会发现,正是梦想在逼你成功。而正如一位著名教练所言,“我无意与同胞竞争并击败他们,但我决意竭尽所能,战胜懦弱和妥协现实的心态,走近我的梦想。”
由于不能够向现实妥协,一些人常常会吃更多的苦头,但他们却并不在意,因为他们知道,失败也是付出的一种,输给现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输掉了精神和自信。也正是这种把失败当作付出的心态,使得他们能够在最暗淡的夜色中看到阳光,那阳光来自内心深处,柔弱但却刚强。
写下你的梦想
没有梦想的企业不可能壮大。同样的,不知道自己的目标的人,也很难取得很高的成就。在管理学中,目标用于专注于自己想获得的,避免分散注意力,引导直觉,这些对于个人的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如果处于不了解自己工作绩效的情况下,很容易丧失干劲,缺乏紧迫感,变得懒散。事实上,如果没有截至日期,很多事情都会被拖延下去。
一般来说,企业的策略来自企业目标,换言之,只有目标正确、可行,策略才会有针对性,有意义。对一个人来说,虽然在年轻的时候有近乎无数的可能性,但真正属于自己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因此,你必须始终把眼光放在真正的目标上,而尽可能忽略与此无关的事情。
如果你20岁了,你希望自己30岁时站在哪里?如果你30岁了,你希望自己40岁时是个什么样子?什么是你真正追求的,事业、感情和人际关系,当然还有生活情趣,你都希望它们是什么样子?在退休之前,你希望自己能做成什么,在退休之后,你希望自己能享受什么?往近处说,在未来的3-5年里,你希望能到达哪里?
现在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将来就会少叹息几个“为什么不”。思路越清楚,你走的弯路就会越少。当机会出现时,你将很容易知道选择哪一个。事实上,没有清晰而坚定的目标是人们对未来感到迷惘的首要原因。人不怕20岁时迷惘,就怕到了30岁甚至40岁时还迷惘,那多半是20岁、30岁时没想清楚的缘故。
不仅如此,目标也是为了避免人性中苟且偷安的弱点所必须的。人其实是惰性很强的动物,如果没有适当的压力和必要的约束,很多人都会活得很懒散。小的时候,有老师管理,有家长督促,有同学互动,有升学的目标,这种惰性还没有什么市场。但是到了自己相对独立以后,特别是单身的时候,人就很容易变得消极和散漫起来,即便是有工作的压力,也很容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回过头去,不少人都会突然意识到,除了日复一日的“规定动作”(工作、吃饭、睡觉、聚会也许还有恋爱),几乎没有什么进步和转变,脱胎换骨就更不用说了。相反,如果能有一系列的人生目标牵引,即便走得不像预想的那么快和那么远,但总是还能走得快一些、远一些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目标就像是你的“时间管家”,让你的时间资产不致于无谓流失。
数字更能说明问题。1953年,耶鲁大学对毕业生进行了一次有关人生目标的调查。当被问及是否有清楚明确的目标以及达成的书面计划时,结果只有3%的学生作了肯定的回答。20年后,有关人员又对这些毕业多年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那3%有达成目标书面计划的学生,在财务状况上远高于其它97%的学生。
该来的一定会来
对企业来说,远大的目标是公司成长的最大动力,目标后面站立着的是明确的企业定位和做出这种定位的自信。在这样的企业里,员工无须质疑“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也不会有怠工的问题,大家想的都是如何向前,如何去实现梦想。丽贝卡?桑德斯在谈到亚马逊的传奇时曾经说过,“对亚马逊公司而言,企业目标的背后似乎藏有宿命论,该公司员工认为他们的网络商店将改变零售产业、为网络零售业勾勒蓝图。这正是激发亚马逊西雅图总公司员工长时间努力工作的原因。亚马逊公司里的每个人似乎都沉醉在贝佐斯的梦想中。”亚马逊的成功与梦想密不可分。
定位对个人的生命质量也有很大影响。有一个故事也很说明问题。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能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斯莱斯!”
同样的三个人,就因为三种不同的选择或者说定位,而在三年后有了不同的人生,我们可以说,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但我们应该更确切地说,是什么样的定位决定了什么样的人生。在这个故事里,三人出狱后的生活其实是由三年前他们的选择决定的,同样的,今天我们对自己的定位也将决定着我们三年后、十年后甚至几十年后的生活状态和人生境界。事实上,生活中的很多成功都源自定位的准确,而在成功定位的背后,繁衍着的是自信的种子和乐观的因子。
自信与乐观是亲兄弟。一个自信的人,会纯天然地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会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节日,会真诚地期待梦想发芽、长大,会坚定不移地认为“该来的一定会来”。这种信念不但能够强化自身的勇气和决心,并能适时地转化成能源,转化成一种物质力量,像阳光一样,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雅斯贝尔斯说得好,“谁若每天不给自己一点做梦的机会,那颗引领他工作和生活的明星就会黯淡下来。”你的那颗星现在怎么样了?
备忘录:
实现梦想的途中没有人可以难为你,最怕的就是你自己难为你自己。
失去金钱的人,失去很多;失去朋友的人,失去更多;失去希望的人,失去所有。
经济学家称,盲目多元化,陷阱多,馅饼少。人应该知道自己力量的“边疆”。
“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下一篇:【励志故事】梦想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