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闲书,人生方有滋味
多年前,我参加了一个知识培训。讲课的老师,是作协的会员。他说:“虽然现在的人,很少完完整整读一本书,但写书的人,依旧很有成就感。拿着书的时候,他就是拿着一块‘敲门砖’。如果他的文字足够精彩,可以敲开很多紧闭的门。”后来,我开始试着读书。
起初,我还像是一条蛀虫,在那么多的纸页间,东一口西一口,有的只是留下几个泛黄的脚印,就换了地方。很快,我发现自己做不了蛀虫,只能是老鼠,一只勤奋的老鼠,一本一本,就着人静闲散的时光,一口一口,不断地啃。
泡一壶清茶,一杯淡水也行,端一把小竹椅子,不要《红楼梦》里林黛玉提出的那种“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上头,或在林石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崖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甚是苛刻的环境要求。任何一棵松下,任何一块石上,任何一把小凳上,我消磨着用书搭建的幽幽光阴。用纸间得来的平和、内敛和宁静,与外界的庸俗、喧哗和功利作一个小小的抗衡。
面对物欲美人时,适时地转身读读闲书,读读清风明月,读读使自己精神不再虚弱萎靡的一切真善美之物。散散地看着,若再有流水声泠泠,有清凉风徐徐,人世间有多少躁、多少闷、多少烦恼不被流走吹散呢!
渐渐的,我的世界尽是书了!人书相守,不离不弃,不轻不贱。工作之余,除了吃睡、享受天伦和应付琐事,我的日子,与书相融的时间便是最多的了。
渐渐的,我的一切归于平静了。我的生命之河仿佛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了一片浩淼的湖泊。不过,这是跌荡之后的平静,这是读书沉淀心灵之后的平静。于是,我逐渐感悟:读书,唯有读书这件天下第一等的好事可以让我轻轻松松地宁静下来。
书,一天三两页或十几页不等地翻。不为任何一次应试或为了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读书,无考试的压力,无牵扯工作的烦劳,也不掺杂人际关系,随时间、随兴致而定,自由又自在。怀着对一本书本身的好奇和探求欲,去体味作者、人物角色、事件所表现出来的感受、情绪,抓住感兴趣的地方,就如同发现宝藏一样去发掘。于是,闲书里新颖的标题,绕香的段落及惊艳的名字,摘抄下来揣摩品咂,让自己的写作多些灵性的蕾丝花边,让自己笔下的女主角有个风雅的名字。
每本书中所展现的知识、境界,思想高度都是独一无二的,阅读时便犹如随时随地地深刻对话交流,这样的思想会如植物制造氧气一样,潜移默化进自己的心灵,也能得到那更具深度的智慧的结晶。
巴金的《家》,我不知看了多少遍,每看一次都会对《家》产生新的认识。人的世界观和审美观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阅历的增加、年龄的增长,对于人生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每一次走进巴金的《家》,我的心都会揪着痛,为觉新惋惜,为梅表姐流泪,恨不能亲手摧毁那个冷漠、无情、虚伪的旧礼教的家。
周国平的散文集也是我爱不释手的,翻开来读一读,顿觉一股清流在心间缓缓流淌,他带着禅意的文字,总能适时地安抚我偶尔有些浮躁的心,让我一点一点地安静下来。打开心内的窗,闻着阳光的香味。
睡前阅读是我最享受的时光。捧一本唐诗宋词,走进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会刘方平的:“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温暖的诗词如涓涓细流,一丝丝浸润开来,滋润着我的心田,涤荡走世间的烦恼和忧愁。
在风景秀美的地方阅读,更是让我倾心不已。天气好,温度又适宜。出门来,踱到人迹罕至的田间地头,或跑到东湖的某个角落,坐下来阅读。清风拂过碧水清荷,曳动曼柔的柳枝,送来缕缕清凉。想起朱淑真的诗句:“独自凭栏无个事,水风凉处读文书。”兴之所至,风吹哪页读哪页。所谓世间的幸福,莫过于此。
要说文学写作的角度,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目送》影响我至深,而鲁迅、朱自清的文字也曾让我迷恋过。古典文学的话,我爱的还是《唐诗三百首》,它让我在那氤氲的诗意中,熏陶成温文尔雅的君子,心气平和的仁人。
多少年来,由众多书杂籍糅起来的知识结构,给了我博大的情怀及新感觉、新角度、新高度,再看人生时就多了从容,再过日子时就少了“宅”,连面对被挤兑和潜规则,自己的心也有了长度和宽度。所以,我可以自私地说,我是为了自己而读书。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是站在更广、更高的格局上。从宏观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务为祖国的未来而读书,这是更大的目标。退回微观,为自己而读,为个人的未来搭建基石,也是为祖国的明天更美好而铺基础。
读点闲书,人生方有滋味!
起初,我还像是一条蛀虫,在那么多的纸页间,东一口西一口,有的只是留下几个泛黄的脚印,就换了地方。很快,我发现自己做不了蛀虫,只能是老鼠,一只勤奋的老鼠,一本一本,就着人静闲散的时光,一口一口,不断地啃。
泡一壶清茶,一杯淡水也行,端一把小竹椅子,不要《红楼梦》里林黛玉提出的那种“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上头,或在林石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崖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甚是苛刻的环境要求。任何一棵松下,任何一块石上,任何一把小凳上,我消磨着用书搭建的幽幽光阴。用纸间得来的平和、内敛和宁静,与外界的庸俗、喧哗和功利作一个小小的抗衡。
面对物欲美人时,适时地转身读读闲书,读读清风明月,读读使自己精神不再虚弱萎靡的一切真善美之物。散散地看着,若再有流水声泠泠,有清凉风徐徐,人世间有多少躁、多少闷、多少烦恼不被流走吹散呢!
渐渐的,我的世界尽是书了!人书相守,不离不弃,不轻不贱。工作之余,除了吃睡、享受天伦和应付琐事,我的日子,与书相融的时间便是最多的了。
渐渐的,我的一切归于平静了。我的生命之河仿佛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了一片浩淼的湖泊。不过,这是跌荡之后的平静,这是读书沉淀心灵之后的平静。于是,我逐渐感悟:读书,唯有读书这件天下第一等的好事可以让我轻轻松松地宁静下来。
书,一天三两页或十几页不等地翻。不为任何一次应试或为了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读书,无考试的压力,无牵扯工作的烦劳,也不掺杂人际关系,随时间、随兴致而定,自由又自在。怀着对一本书本身的好奇和探求欲,去体味作者、人物角色、事件所表现出来的感受、情绪,抓住感兴趣的地方,就如同发现宝藏一样去发掘。于是,闲书里新颖的标题,绕香的段落及惊艳的名字,摘抄下来揣摩品咂,让自己的写作多些灵性的蕾丝花边,让自己笔下的女主角有个风雅的名字。
每本书中所展现的知识、境界,思想高度都是独一无二的,阅读时便犹如随时随地地深刻对话交流,这样的思想会如植物制造氧气一样,潜移默化进自己的心灵,也能得到那更具深度的智慧的结晶。
巴金的《家》,我不知看了多少遍,每看一次都会对《家》产生新的认识。人的世界观和审美观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阅历的增加、年龄的增长,对于人生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每一次走进巴金的《家》,我的心都会揪着痛,为觉新惋惜,为梅表姐流泪,恨不能亲手摧毁那个冷漠、无情、虚伪的旧礼教的家。
周国平的散文集也是我爱不释手的,翻开来读一读,顿觉一股清流在心间缓缓流淌,他带着禅意的文字,总能适时地安抚我偶尔有些浮躁的心,让我一点一点地安静下来。打开心内的窗,闻着阳光的香味。
睡前阅读是我最享受的时光。捧一本唐诗宋词,走进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会刘方平的:“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温暖的诗词如涓涓细流,一丝丝浸润开来,滋润着我的心田,涤荡走世间的烦恼和忧愁。
在风景秀美的地方阅读,更是让我倾心不已。天气好,温度又适宜。出门来,踱到人迹罕至的田间地头,或跑到东湖的某个角落,坐下来阅读。清风拂过碧水清荷,曳动曼柔的柳枝,送来缕缕清凉。想起朱淑真的诗句:“独自凭栏无个事,水风凉处读文书。”兴之所至,风吹哪页读哪页。所谓世间的幸福,莫过于此。
要说文学写作的角度,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目送》影响我至深,而鲁迅、朱自清的文字也曾让我迷恋过。古典文学的话,我爱的还是《唐诗三百首》,它让我在那氤氲的诗意中,熏陶成温文尔雅的君子,心气平和的仁人。
多少年来,由众多书杂籍糅起来的知识结构,给了我博大的情怀及新感觉、新角度、新高度,再看人生时就多了从容,再过日子时就少了“宅”,连面对被挤兑和潜规则,自己的心也有了长度和宽度。所以,我可以自私地说,我是为了自己而读书。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是站在更广、更高的格局上。从宏观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务为祖国的未来而读书,这是更大的目标。退回微观,为自己而读,为个人的未来搭建基石,也是为祖国的明天更美好而铺基础。
读点闲书,人生方有滋味!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蜕变
下一篇: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