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智慧
智慧是对人生万事万物深邃透彻的观察思考感悟理解,恬淡高明自在从容的处理方法。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的天人合一自然而然的境界。而它的外观却往往是“大智若愚,大勇若怯,大辩若纳,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的表现。
智慧和聪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聪明不是智慧,而是智慧的敌人,聪明人爱动心机、爱耍小心眼、爱占小便宜,凡事先做功利性的权衡和预算,利大于弊则行之,弊大于利则避之。而智者遇事不动心机不搞预算不耍手腕,他们意志坚定行为果断,毅力坚韧,常做那些明知弊大不可为而为之常人不可理解的事。聪明人惯于趋利避害,而智者却常常为了信仰不计利害,甘愿受苦,信念坚定,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地埋头向前。
聪明人惯于趋利避弊,惯于损人利己,因其目光短浅心胸狭窄,常视智慧为愚蠢,因而常与智慧擦肩而过,而独得智慧的却常常是那些目光深邃、志存高远、意志坚定、行为持久的人。
当今世间不缺聪明人,甚至一个赛过一个聪明,一个比一个自能。而缺乏智者。聪明人往往因心眼太多眼框太小而因小失大,而最终成大事者都是那些不显山不露水思虑深远意志坚定行为沉着的高人。
当今之世,如何获得智慧呢?孔子说:“好学近乎智”,佛祖释迦牟尼说:“求慧莫过于广学多问”。可见古代圣贤们看重的都是学习和修行,正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要想获得智慧,首先要用欢喜心去受苦,用清净心去领悟,时时用心处处留意,去发现探求思考领悟总结积累哲理知识,终生唯吃苦永世不享福。人若能养成这种如饥似渴地勤学苦练,且能从中体味品尝出愉悦乐趣的良好习惯,那他脚下的路正是通往智慧的天堂之路,这种善行本身就是智慧的体现,这是成圣贤成神成仙成道成佛的体现!
遗憾的是,现在的人都将追求物质享受当作人生目标,而将挣钱多少当作理所当然的价值取向,普遍认为受苦费时研究探求学问不挣钱不产生经济效益,“隔手的金不如在手的铜”。人人都在讲实惠抓现成,使智慧失掉了生存的气候和土壤,这就是当今稀缺求智慧之人的主要原因。
有很多人也在学习,但学习的目的不是为考大学,就是为了考职称考各种资格证书,还有如何获取更大利益的谋略手段方式方法。若把学习目标定位于此,那学习的
- 28 -
目标和思想境界也太低级庸俗了。功利心太重,享受欲太强,求财心太急,欲望太多
的人是无法得到智慧的,“利令智昏”就是此现象的成语。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所以说,淡泊宁静,自在从容的心态是获得智慧的先决条件,而贪心不足、斤斤计较、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是追求智慧的大忌。而现在人的浮躁之气、暴戾之气、功利之气、焦虑烦躁之气太盛,却稀缺清静之气、仁慈之气、温润之气和淡定从容之气,在这样的风气氛围中,智慧是无法诞生的,即使诞生,也是无法存活的。
要想获得智慧,在勤修苦练广学多问的同时,严格律己、宽厚待人、遇事不顺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也是进入智慧宝殿的重要法门。而放纵欲望,不愿修理自己改造自己否定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的人,是永远不可能获得智慧的。因为“不止不行不塞不流”,不严格扼制自己的人性弱点和本能欲望,永远走不进智慧之路。正如佛经中说的:“不起心不动念,清心寡欲”。心经中所说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及儒教论语中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这个道理。这样的要求对一般常人来说难了些,但却是追求智慧的必由之路。
作于二零零一年五月三十日
上一篇:追寻红船 感悟使命
下一篇:一念之差